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模式,“翻轉課堂”在高等教育領域應用廣泛。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翻轉課堂”逐漸融入小學教學。該模式通過重構學習流程、轉換師生角色開展教學實踐,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也面臨觀念轉變、個體適配等挑戰(zhàn)。
“翻轉課堂”起源于1996年美國邁阿密大學商學院的“微觀經濟學”教學實踐,學生課余時間觀看教師錄制的視頻自主學習課程專題知識,課堂上由教師進行針對性答疑,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主學習能力。在我國,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四部曲模式”“課下視頻學習+課上個別指導模式”“三過程三階段三目標模式”等理論。當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時,該模式把教學實施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翻轉課堂”重新構建了學習流程,實現(xiàn)了師生角色的轉換。
小學語文“翻轉課堂”實施策略
課前準備階段,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單元目標與學情分析,從知識理解、技能培養(yǎng)、情感發(fā)展三個維度確立教學目標,構建層級化知識體系。針對教學重難點,利用錄屏軟件、動畫制作工具等,教師將教學內容拆解為5—10分鐘的微視頻,并嵌入字幕、思維導圖等可視化元素,以輔助學生理解。教師編制結構化預習任務清單,設置字詞預習、文本通讀、問題標注等階梯式任務,明確任務完成標準與提交格式。學生接收資源后,通過反復觀看視頻、查閱工具書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使用批注工具標記疑問,并借助學習平臺在線提交問題文檔,為課堂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
課中教學階段,教師通過課堂測驗、學習日志分析等途徑診斷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況,梳理形成問題庫。依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和知識薄弱點,教師采用異質分組策略組建學習小組,每組設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角色,組織小組圍繞核心問題開展協(xié)作探究,運用角色扮演、辯論會等形式深化理解,要求學生整理討論記錄與結論。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后,教師針對共性問題進行系統(tǒng)講解,利用微課片段對重難點進行再解析,并布置隨堂練習及時檢測學習效果。
課后梳理階段,教師構建分層鞏固體系,針對學優(yōu)生推送拓展閱讀書目、創(chuàng)意寫作任務,引導其開展深度探究;為學困生提供微課復習包、基礎訓練題庫,并設置個性化輔導預約通道。教師設計多元化課后任務,涵蓋課文復述音頻錄制、思維導圖繪制、主題手抄報制作等,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平臺提交作品。
小學語文“翻轉課堂”實施效果
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翻轉課堂”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轉化為動態(tài)微視頻與互動情境,高度契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比如,教師通過動畫拆解漢字結構、創(chuàng)設沉浸式故事情境,讓抽象的語文知識變得具象可感。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胺D課堂”重塑了學習流程:學生在課前自主觀看教學視頻、完成預習任務,逐步培養(yǎng)獨立閱讀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在課堂參與小組協(xié)作學習,在資料搜集、觀點整合的過程中鍛煉信息處理和思辨能力;課后依據分層任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合理規(guī)劃學習節(jié)奏。
構建平等高效的師生互動關系?!胺D課堂”搭建起多渠道互動平臺:課前通過線上答疑實現(xiàn)師生個性化溝通,課中教師融入小組活動進行近距離指導。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的雙向反饋機制,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需求并調整教學策略,形成師生協(xié)同推進教學活動的良性互動模式。
“翻轉課堂”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變革,實現(xiàn)了學習興趣激發(fā)和能力培養(yǎng)。今后,需要繼續(xù)深化教師培訓,完善教學策略,推動“翻轉課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持續(xù)優(yōu)化和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