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碼看視頻
6月23日的清晨,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永寧縣團結西路街道永和社區(qū),當陽光剛剛為道路鍍上了一層淺金色,毛順林和妻子任冬燕已吃完早餐出了家門。他們的腳步聲在清晨的寧靜中微微響起,互相道別后,兩人奔赴各自的教學崗位。
這樣的場景,在毛順林和任冬燕的生活中無數(shù)次重復。他們以漫長的堅守樹起了鄉(xiāng)村里的教育燈塔,用平凡的奉獻書寫出全國文明家庭的不平凡故事。
“當年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我騎了一個多小時的自行車才到了西邵小學。農(nóng)村小學的條件比較艱苦,那時的教室沒有集中供暖,冬天老師和學生只能圍著火爐取暖。我去報到時,有老教師看到我驚訝地說‘怎么還會有人來這里?’”回想起剛到基層的情景,毛順林還清晰地記得很多細節(jié)。2000年,他背著行囊走進鄉(xiāng)村,當看到穿著不太合身衣服的孩子們格外明亮的眼睛時,內(nèi)心被深深觸動的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留下來。
從西邵小學到李莊小學,再到仁存小學、新華小學,25年來,毛順林先后在4所鄉(xiāng)村小學任教。一所所村小在撤點并校中更替了校名、變遷了地址,而他卻始終沒有離開過鄉(xiāng)村。
毛順林總說:“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點亮千萬家庭的火種?!倍嗄陙?,他在鄉(xiāng)村小路上穿梭的身影已成為鄉(xiāng)親們熟悉的一道風景。他曾數(shù)次家訪面臨輟學困境的學生家庭,給家長和孩子做思想工作,鼓勵孩子們“用知識改變命運”。因為他的堅持,一個又一個農(nóng)村孩子通過學習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一個又一個家庭因教育而收獲希望。
在鄉(xiāng)村任教的第三年,毛順林與同樣投身基層教育的任冬燕相識相愛。步入婚姻22年來,兩人在工作中攜手并進,育得桃李滿園;在生活中風雨同舟,打造良好家風。家中掛滿墻面的獎狀,不僅是毛順林夫婦育人成才的勛章,也是孩子們勤奮自強的見證。
正在讀大三的大女兒毛佳媛說:“小時候總覺得父母對我很嚴厲,現(xiàn)在才明白,那是父母通過嚴格的要求教會我們?nèi)绾纬蔀閷ι鐣杏玫娜?。”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大女兒毛佳媛進入大學后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以實際行動詮釋雷鋒精神;小女兒毛佳甜熱心公益,小小的身體散發(fā)出暖暖的光。
“當年,毛老師在講臺上為我們傳授知識,帶領我們從書本中看世界。如今,我們也站上了講臺,為自己的學生們打開了瞭望世界的窗口。”朱婷和唐麗蓉都曾是毛順林在村小教過的學生,如今,她們也執(zhí)起了教鞭,追隨著老師的步伐,在三尺講臺上為更多孩子點燃希望。
文明的接力無須轟轟烈烈,毛順林夫婦將愛藏在教案卷起的邊角里,灑在泥濘的家訪路上,涂抹在一家人促膝而談的每一個畫面中。將育人之心無限延伸,毛順林家庭的故事,是全國文明家庭詮釋責任擔當?shù)纳鷦訉懻?。他們的堅守,不僅體現(xiàn)出一個“文明細胞”的無窮力量,更是新時代家風育人的永恒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