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部分養(yǎng)老院里,AI下棋機器人“元蘿卜”、康復機器人、陪伴機器人“悟空”等智慧養(yǎng)老產(chǎn)品陸續(xù)“上崗”,陪老人聊天、下棋、做康復,成了老人的“新朋友”。
在深圳養(yǎng)老護理院的活動室里,87歲的嚴大星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和“元蘿卜”下象棋?!八v規(guī)矩,不耍賴。”老人笑著說,從前找老伙計下棋總湊不齊人,現(xiàn)在“元蘿卜”成了“固定對手”,自己水平都漲了。另一邊,94歲的陳本媛正和互動機器人“悟空”跳舞,她說:“給它一個指令,它就開始跳舞、做俯臥撐,比我動作還標準。”這些場景里,機器人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更像“貼心的玩伴”——它們記得老人的喜好,回應老人的互動,讓孤獨的晚年多了份“被需要”的溫暖。
機器人的本事遠不止陪伴??祻褪依铮珹I理療機器人能精準定位穴位,為老人做艾灸、推拿;移位機能幫癱瘓的史鐵橋安全上下輪椅;外骨骼機器人讓腿腳不便的老人爬樓梯更輕松……這些功能看似“簡單”,實則解決了養(yǎng)老服務的“老大難”:護理員人手不足時,它們能24小時“在崗”;重復性工作(如艾灸控溫、移位固定)交給機器人,護理員得以從重體力勞動中抽離,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觀察老人情緒、傾聽需求等更具溫度的事務中。
但機器人的“邊界”也很清楚。一位養(yǎng)老院院長坦言:“機器可以陪下棋、聊天、跳舞,但無法真正理解人類的孤獨與情緒波動。情感陪伴是機器無法替代的?!边@恰恰點破了養(yǎng)老的核心——技術再先進,也替代不了“人對人的溫度”。深圳的實踐很聰明:既讓機器人“干臟活累活”,又讓護理員“升級技能”——從“擦背翻身”到“懂設備、懂心理”,護理員成了“科技+情感”的橋梁。
有人擔心“機器人會讓護理員失業(yè)”,但深圳的答案是“人機協(xié)同,各展所長”。當機器人接管了標準化、重復性的工作,護理員反而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關注老人的“個性化需求”:陪獨居老人說說話,給失智老人做記憶訓練,甚至教老人用新設備。這種轉(zhuǎn)變,讓養(yǎng)老服務從“完成任務”變成了“用心陪伴”——這才是養(yǎng)老最該有的樣子。
科技的溫度,在于讓老人更有尊嚴。從前,老人因行動不便“被照顧”;現(xiàn)在,機器人幫他們“自己照顧自己”:能自己用移位機起床,能和機器人下棋找樂子,能在康復訓練中“找回掌控感”。這種“被尊重”的體驗,比任何技術都珍貴。
養(yǎng)老機器人的到來,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解放人類”。它讓護理員從“體力勞動者”變成“情感服務者”,讓老人從“被服務者”變成“參與者”。當機器學會“搭把手”,護理員就能騰出“多雙手”,把更多溫暖留給老人;當科技融入“人情味”,養(yǎng)老服務就不再是“完成任務”,而是“守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