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囿于對歷史題材、人物塑造的程式性表演,積極對現實生活作出藝術表達與回應,這是現代川劇藝術生命力的重要來源。前段時間,現代川劇《馬多福的金飯碗》由四川省達州市文化藝術中心、達州市藝術劇院攜手出演,該劇以“金飯碗”為引、“播種稻谷”為由,講述發(fā)生在4位家庭成員間的故事。
聚焦糧食安全的時代敘事
《馬多福的金飯碗》講述了男主馬多福一家為繼承財產回鄉(xiāng)種稻、歷經困難終獲成功的故事,通過小家庭的視角來呈現糧食安全這一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主題,同時結合個人對精神根源的追尋,映射出現代人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內心迷茫。這種巧妙的結合讓觀眾可以找到自己渴望精神回歸和心靈慰藉的影子,引起共鳴從而審視自身。
矛盾沖突和解的鮮活人物
戲劇的本質在于矛盾沖突的展現,缺乏沖突戲劇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石。該劇以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重要農事時令為敘事脈絡,通過“立春壽宴”“雨水返鄉(xiāng)”“驚蟄犁田”“谷雨插秧”“大暑谷長”“秋分收獲”6場戲,細膩描繪了稻谷從播種至收獲的全過程,其中人物設定與敘事線索并行,劇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融合舞臺藝術的觀演創(chuàng)新
作為現代戲,《馬多福的金飯碗》在戲曲舞臺融合創(chuàng)新呈現上展現出川劇藝術的當代風采。在演唱方面,演員與幫腔字字清晰,余韻悠長。唱詞雅俗兼具,語言精練易懂,意蘊深遠。
在念詞上,該劇將四川方言的幽默運用得可謂恰到好處,如“爪子、咋個、裝莽、慣侍、板眼兒、淘神、焦人、甩火腿”等為舞臺表演增色不少,不僅令四川本地觀眾倍感親切,也讓外地觀眾領略到川劇幽默風趣的語言技巧、貫通表里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悲情喜演”的獨特藝術感染力。
該劇靈活運用不同表演程式,在描繪角色內心活動時,采用超越現實的表演手法,通過舞臺調度、燈光設計等巧思,展現角色的內在情感,使觀眾沉浸在劇情之中。在眾人各懷鬼胎欲奪“金飯碗”的場景中,4人各具特色的步法形態(tài)揭露了其心中貪欲。
此外,該劇還將生活化動作進行藝術加工,轉化為富有美感的舞蹈小片段。如第四場兄弟插秧的場景中,女舞者輕快的舞步與男舞者插秧舞相映成趣,繪就了田間農作美景;第五場暴雨里的“鋤頭舞”,通過揮舞鋤頭泄洪的生活化動作與翻身等技巧動作的結合,展現了村民的團結英勇和泄洪的緊張艱辛。
為“金飯碗”鑄魂的啟迪
“金飯碗”到底是什么,是該劇的重要線索。隨著劇情推進,謎底在馬多福一家思想的轉變中被解開——原來大家夢寐以求、象征財富的“金飯碗”并不存在,只有代表勤儉節(jié)約、拼搏奮斗精神的“土飯碗”。
從劇作開場時的鋪張浪費,到最后抬著籮筐進糧倉時,灑落的谷粒也要小心翼翼地撿起;從剛返鄉(xiāng)時第一次煮米飯的窘迫、抱怨到最后吃到自己辛勤勞動成果時的欣喜、滿足,馬多福一家的變化,既是對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也是對當代人生活理念的思辨——真正的幸福并非源自物質的堆砌,而是心靈深處的滿足與精神世界的豐盈。戲至尾聲,馬多福決定投資家鄉(xiāng)建廠助力村民致富,主題再度升華。
現代川劇《馬多福的金飯碗》作為一部反映現代人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戲劇力作,以其獨特的選題視角、深刻的主題內涵以及演員精湛的藝術呈現,觸及觀眾心靈。